中国科举制度的进士科设置,存在不少争论。一派主张始于隋文帝时,或认为始于开皇七年(587年),或从房玄龄卒年推算其进士及第年份,认为科举制创置不迟于开皇十五年(595年)或十六年(596年)。一派主张始于隋炀帝时,其中又有大业元年(605年)、大业二年、大业三年、大业十年(614年)、笼统而言始于“大业中”等不同说法。还有一派主张始于唐代。
从唐人的记载来看,进士科始于隋炀帝时最为可信。最早提到隋炀帝建立进士科的记载,是在唐武则天天授三年(692年)左补阙薛登上疏中。隋炀帝大业年间进士及第姓名可考者有杜正仪、房基、杨纂、侯君素、孙伏枷等数人。
隋炀帝设置的进士科,并无特别重要的地位。进士科在唐代迅速发展并逐步取代包容所有科目、科举,一统天下,显得特别重要。宋以后各代科举内容、形式、场次乃至相关的科第习俗皆从唐代科举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至九年(626年),每年登科4-7人。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至二十三年(649年),除贞观二年、十六年、十九年三年没有记载外,其余每年登科3-24人。高宗在位期间,除少数年份以外,其余每年登科1-79人。武则天执政期间,每年登科4-65人。中宗景龙元年(705年),登科73人,随后三年分别为32、48、40人。睿宗景云元年,登科52人,随后两年分别为4、37人。玄宗开元元年(713年),登科77人,此后每年登科13-57人。肃宗时每年登科23-51人。代宗时每年登科12-34人。德宗时每年登科5-36人。顺宗在位一年,登科29人。宪宗时每年登科19-35人。穆宗时每年登科24-33人。敬宗在位两年,分别登科33、35人。文宗时每年登科25-40人。武宗时每年登科16-30人。宣宗时每年登科22-57人。懿宗时每年登科25-40人。僖宗时每年登科9-35人。昭宗时每年登科12-36人,哀帝时每年登科20-25人。唐代合计262科6658人,平均每科25人。
五代后梁有13年举办科举考试,录取进士189人,平均每年14人,最少的一年只有1名进士,最多的一年10人。五代后唐有13年举办科举考试,录取进士164人,平均每年12人,最少的一年4人,最多的一年24人。五代后晋有8年举办科举考试,录取进士112人,平均每年14人。五代后汉有4年举办科举考试,录取进士84人,平均每年21人。五代后周有9年举办科举考试,录取进士104人,平均每年11人。五代共举办科举考试47次,合计录取进士641人(其他科1576人),平均每次13人。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到开宝六年(973年)共14年间,每年举办科举考试,每年录取正奏进士7-26人,开宝三年(970年)有特奏进士106人,其中三年还开设诸科。开宝六年(973年)开始,科举考试有两年一次、三年一次、四年一次等情况。录取诸生分正奏和特奏名单。特奏进士少于正奏进士,很多年份没有特奏进士。北宋总计有正奏诸生35625人(其中进士19259人,其他16366人),有特奏诸生16035人。北宋正奏和特奏诸生合计51660人。北宋科举考试从960年到1124年共165年,平均每年录取正奏进士117人。
南宋有正奏进士23198人,特奏进士22442人,合计45640人。南宋科举考试从1128年到1274年共147年,平均每年录取正奏进士158人。
辽代也举行科举考试,共有进士2296人,最少的一年只录取1人,最多的一年录取138人。辽代科举考试从988年到1118年共131年,平均每年录取进士18人。
金代有记载的(词赋科、经义科、策论科)录取诸生2589人,从1116年到1233年共118年,平均每年录取诸生22人。
元代有进士1139人,状元分为右榜状元和左榜状元。元代科举考试从1315年到1366年共52年,平均每年录取进士22人。
明代有进士24586人,科举考试从1371年到1643年共273年,平均每年录取进士90人。
清代有进士26849人,科举考试从1646年到1904年共259年,平均每年录取进士104人。
【以上资料来源于《中国科举史》(修订本),东方出版中心,2021年2月第1版。作者:刘海峰(浙江大学教授)、李兵(湖南大学教授,博士)】
唐代的进士考试一般每年一次。宋代开始,每两年、三年甚至四年一次考试。元、明清三代一般都是三年一次考试。隋朝大业年间人口4600万人。唐朝开元年间人口4800万人,天宝年间人口5300万人。北宋人口3300-4700万人。南宋人口最多达到7600万人。元代人口5800万人。明代人口6000万人以上。清代人口1-3.68亿人。古代的科举考试,按总人口和录取比例计算,录用人数最多的是宋朝,明朝次之,清代较低,元朝最低。
总体上分析,考中唐、元、明、清四朝的进士难度较大,宋朝难度相对较小一些。实际上各朝的进士录取都特别难。明朝以前各代的总人口规模,大约相当于现代一个普通省的人口规模(3000-5000万人),其录取人数相当于各省每年高考的名次排序。清代人口相当现在两个普通省或一个人口大省的规模。大约各省高考前25-50名在唐朝可以录取为“进士”。大约各省高考前117-316名在宋朝可以录取为“进士”,大约各省高考前90-180名在明朝可以录取为“进士”,大约各省高考前52-104名在清朝可以录取为“进士”。
封建社会的生员,在府学、县学接受较为正规教育的比重很小。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多数是三年一考,因此学生参加“高考”,除了极少数一次考中进士外,其余多数要复读两年,更多的要复读2N年,40、50岁才考中进士的也不少。封建社会官员一般70岁退休,考中进士晚的工作年限也只有20年左右。封建社会官员不上班即停发工资,在职、退休均没有医疗保险,退休没有养老保险。宋朝靠高薪养廉,明清工资水平低,只能找其他收入。封建社会官员在任时买田买地,终身享受免税免徭役摊派的待遇,作为退休之后的生活来源。
现代社会的学生,普遍受教育的比重大,很多人已普及高中教育。从科举和高考的录取人数对比中,现代社会的学生机会更多更容易。现代教育在大学扩招之后,各省高考的文理科状元或前三名(31×2=62,31×2×2=124,31×2×3=186),或许有机会成为封建社会那样的进士录取人选。现代社会的大学本科生,包括过去所谓的“985”毕业生,多数相当于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后的“举人”阵列,绝大多数连“举人”的阵列也进不去。现代社会的全日制博士毕业生,大约可与封建社会的“进士”身份比拟,现代社会的全日制硕士毕业生,勉强可与封建社会的“举人”身份比拟。
封建社会的进士,绝大多数直接录用为官吏,或者在朝廷任官,多数到地方基层一线任县官(最低级别的地方长官)。历史上进士出身的很多名臣(王安石、苏东坡、袁崇焕等),都有到基层一线任职的经历,有的直接出身草民阶层,集多种才能于一身:既能上达天听,又能下通民众;既懂天下大政,又懂民间疾苦;既有战略眼光,又有战术方法;既是理论专家,又是实践能手。封建社会的进士,只要在道德、法律上没有出现问题,含金量特别高,属于稀缺品种,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块闪亮的招牌。
封建社会的进士,多属高智商人才。封建社会的决策、管理和执行,进士这个阶层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封建社会又很多落后的地方,但其中也有很多优秀的元素。现代社会的一些思想意识和具体做法,有的是沿用封建社会好的做法,有的在坚持封建社会坏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