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段渝《四川简史》
四川古称巴蜀,简称蜀。
距今204万年,巫山县大庄龙坪村龙骨坡1986年发现“巫山人”(早更新世早期)上内侧门齿和下颌骨化石和石制工具和骨器。
更新世晚期,有资阳黄鳝溪1951年发现的“资阳人”头骨化石(已具有新人[晚期智人]的特征)和骨椎。
更新世晚期,有筠连县镇舟镇拱猪洞1980年发现的筠连人臼齿化石(智人发展阶段)。
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重庆铜梁县城西张二塘遗址、资阳鲤鱼桥遗址、汉源县富林遗址,成都羊子山遗址基址以下地层,资阳人B地点,黔江县红土湾老屋基洞遗址,攀枝花市仁和区回龙湾洞穴遗址,丰都县冉家路口遗址、高家镇遗址、烟墩遗址、井水湾遗址、奉节县鱼复浦遗址、横路遗址等。
距今6000-7000年,有广元市中子铺营盘梁遗址,是迄今已知四川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距今5300-6000年,有巫山大溪文化,有密集墓葬,盛行单人葬,有丰富的生产工具。
距今4500-5000年,有绵阳边堆山遗址,有大理石质生产工具和陶器。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还有峡江沿岸的㽏井沟遗址群(哨嘴棚、中坝、老关庙、魏家梁子等),米仓山东段南麓的通江擂鼓寨遗址,川西北岷江上游的阿坝州各县数十个新石器出土地点,以及茂县营盘遗址、汶川姜维城遗址等,川西北高源小金河半山上的丹巴县中路乡罕额依遗址,川西南凉山州西昌市横栏山遗址和西昌礼州遗址,川西大渡河流域下游有汉源狮子山遗址等古遗址十多处,青衣江有三十多处石器地点。
一、新石器时代晚期:四川历史的萌芽阶段
四川新石器文化最为重要的是成都平原新石器末叶文化,包括宝墩文化和三星堆遗址第一期文化。
距今4000-4800年,广汉三星堆第一期文化(新石器末叶)。三星堆第二期至四期属古蜀文明发展阶段。
距今4300-4500年,成都平源已有稻作农业。
距今3700-4500年,新津县宝墩、都江堰芒城村、崇州双河村和紫竹村、郫县古城村、温江鱼凫村、大邑盐店和高山等古城址为代表的宝墩文化。
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古蜀鱼凫王朝都城)表明古代巴蜀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二、夏商周时期:巴蜀古代文明起源、形成并达到第一次鼎盛阶段
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含金沙遗址文化)是古蜀文明的繁荣与全盛阶段。春秋战国时代,古蜀文明高度发展了礼乐文化。
三星堆文明初创年代约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时期,稍晚于中原夏王朝的建立,终结约在公元前1000年(西南王朝初期),连续发展达1000年之久。
商代甲骨文中,有关于巴方活动的历史记载。
商代末叶,武王伐纣,巴人充当前锋。
西周建立,巴国成为最早受到周王室分封的南方大国(姬姓诸侯)。
春秋末战国初,巴国从汉中南迁,进入长江三峡和四川盆地东部。
商周时期,巴国据有汉中东部;春秋时代,向大巴山东缘发展;春秋末叶,举国南迁至长江干流鄂西、渝东之间;春秋战国之际,渐次进入长江、嘉陵江、渠江、乌江之间的渝东地区和四川盆地东部,并兼有与鄂、湘、黔相邻之地。
蜀的本义是指桑蚕。黄帝、嫘祖为其儿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此后蜀山氏为蚕丛氏取代。大禹是西羌“石纽”(约在今绵阳市北川县和阿坝州的汶川县、茂县境内)地方的人。史前至夏商周时代,有蚕丛、柏濩、鱼凫三代蜀王。
商周之际,来自朱提(今云南昭通)的杜宇取代鱼凫,杜宇参加周武王伐纣之战,战后册封为诸侯,以成都为都城。
春秋早期,开明取代杜宇。开明原名叫“鳖灵”,是杜宇王朝的相。开明王朝先在郫邑建都,五世时迁都成都。
西周到春秋时期,蜀疆北达今陕西汉中,南抵今四川青神县,西到今四川芦山、天全,东至嘉陵江,而以岷山和南中(今凉山州、宜宾以及云南、贵州)为附庸。战国时代,蜀国疆域“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成为西南首屈一指的大国。
公元前703年,巴国与楚国结盟,联合讨伐邓国。
公元前688年,巴人伐楚,攻到楚国都城郢都城门。
公元前676年,巴人伐楚,次年大败楚师。
公元前611年,联合秦国、楚国灭庸国。
公元前477年,巴师伐楚,巴师惨败。
公元前451年,蜀国与秦国争夺南郑,65年后占领南郑。
公元前377年,开明王朝伐楚,取楚国的兹方(今湖北松滋)。
公元前361年,巴国在奉节以东的长江地区尽入楚国版图。
公元前316年(周慎靓王五年),秦派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灭巴、蜀(开明氏王国),将巴蜀分别置为巴郡和蜀郡,不久分巴蜀置汉中郡,在巴、蜀、汉中三郡之下,共置四十一县。
商代三星堆古蜀都约有10万人口,战国时成都约有28万人口。
古蜀文化中有巴蜀文字,或称“巴蜀图语”,一类为表意文字,一类为象形文字(也称“巴蜀符号”)。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几棵青铜神树,是《山海经》中“建木”的原型。以神树作为古蜀人主神“上天还下”的天梯,是古蜀宗教的一个突出特征。“五”这个数字在蜀人的宗教意识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还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形式叫“大石崇拜”。古蜀还流行方术,苌弘是蜀人,方术家,春秋末入周,为周大夫,后被晋人所杀。战国时古蜀方仙道风行,最知名的是蜀人王乔和彭祖,都出自汉代时的犍为郡武阳县。夏商时代的古蜀丝绸已达到相当水平。战国时代古蜀织绵业已达到相当规模,并销往湖北湖南等地。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中出土大量黄金器物。
三、秦汉时期:巴蜀经济文化转型,全面融入华夏文化并达到第二次鼎盛阶段
秦汉时期,巴蜀文化成为一支重要的地域亚文化,并后来居上,攀上汉文化的高峰。秦汉时期的四川继续以生产蜀锦而闻名,蜀锦也作为贡品进贡朝廷。西汉时成都是仅次于京师长安的全国第二大城市。东汉时成都是全国六大都市之一,是长江流域和西部地区唯一的中心都市。汉魏之际,在西蜀地区创立了道教(最早称为“五斗米道”),天师道成为全国道教的主干。
公元前311年,秦筑成都城。
公元前309年,秦朝廷派甘茂入蜀,修订《为田律》。
秦派蜀守李冰对成都平原水患进行治理,在开明王朝治水基础之上,兴建都江堰渠水利工程。李冰同时对成都平原北部的洛水和绵水进行疏导治理。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西汉王朝建立,全国地方行政区划依然设置郡、县二级。巴蜀地区依旧划分为巴、蜀二郡。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分蜀郡东部置广汉郡。
西汉景帝时期,蜀守文翁主导对湔江进行疏导,文翁建立公立教育机构“文翁石室”。此后巴蜀文化出现司马相如、严君平、杨雄等人才。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开西南夷,在巴、蜀二郡的西南分置犍为郡、沈黎郡和越嶲郡,在蜀郡的北部置汶山郡。至此,巴蜀地区广置八郡。汉武帝统治时期,实行盐铁专卖,在巴蜀设置蜀郡临邛、犍为郡武阳、犍为郡南安三处铁官。
公元前115年(汉武帝元鼎二年),立成都郭、十八门。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元封五年),在全国设置十三部刺史,巴蜀置益州部,从此益州之名开始使用。益州部共置8郡56县。当时蜀、广汉、犍为、越嶲、巴五郡共766048户3514217人。
两汉之际,原巴蜀境内共置有巴、蜀、汉中、广汉、犍为、越嶲六个郡,除汉中郡在今陕西省境,以及广汉郡、犍为郡和越嶲郡中有八县分属甘肃、云南、贵州等省外,其余五郡全部在今四川省和重庆市境内,再加上属于南郡的巫县,总计有五十九县。
118年,越嶲郡的夷人叛乱。
145年,巴郡女服直自称天王。
154年,蜀郡李伯起兵,自称“太初皇帝”。
179年,巴蜀板楯蛮起事。
182年,朝廷派巴郡太守曹谦平息叛乱。
185年,绵竹爆发马相、赵祗领导的黄巾军起事。
188年,东汉朝廷派刘焉入蜀对益州进行治理。
194年,刘焉计划称王未果死去,其第三子刘璋统领益州。
200年,巴西人赵韪联合巴郡大姓起兵攻打刘璋政权失败。
东汉晚期,朝廷在五郡内共置六十二县,加上南郡之巫县,总计六十三县。
214年,刘备占领成都。
219年,刘备占领汉中,自称汉中王。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蜀汉设益州一州,辖24郡87县。
222年,刘备东征荆州失败。
223年,刘备去世,儿子刘禅继位。
234年,诸葛亮出后攻魏,率10万军队出斜谷,在渭水南岸扎营。魏军主帅司马懿督20万军队渡过渭水对抗。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眉县)。
262年,魏将邓艾打败蜀国姜维(刘禅听任宦官当道,不听姜维治国理政之策)。
263年,魏军由邓艾、诸葛绪、钟会率领,兵分三路(狄道、祁山、斜道-骆道-子午谷)攻蜀,刘禅投降,立国42年的蜀国灭亡。
三国时期巴蜀的著名史学家有谯周、杨戏、王崇和陈寿。两汉三国时期,出现落下闳等精通天文学的士人。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四川历史发展的第一个低谷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四川政区建置变动频繁。
263年(曹魏景元四年),蜀国灭亡,分益州的巴汉七郡置梁州。
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灭曹魏,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271年(西晋武帝泰始七年),分南中四郡置宁州,宁州不在今四川境内。
290年,西晋武帝去世,其子司马衷(惠帝)继位。
298年(西晋惠帝元康八年),北方流民10余万人进入益州,赵廞任益州刺史。
300年(西晋惠帝永康元年),朝廷发生政变,赵廞起兵反叛,李特率流民参与叛乱,第二年赵廞被其手下所杀。
301年,罗尚任益州刺史。李特继续作乱。
303年,李特占据成都。罗尚杀李特等人,李特之子李雄继续为乱,罗尚逃走,李雄占领成都。
304年,李雄称成都王。
306年,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为大成(史称成汉),改元晏平。
311年,李雄攻占梓潼、巴西、江阳和巴郡。
313年,李雄攻占巴东、涪陵,完全控制了巴蜀地区。
314年,李雄北上占领汉中。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
334年,李雄病死,其长兄李荡之子李班继位,李雄之子李越、李期杀李班,李期继皇帝位。
338年,大成政权的汉王李寿起兵攻占成都,废李期为邛都县公,李寿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年号汉兴。李寿死后,其子李势继位。
346年,东晋大将桓温率7000精兵伐蜀。
347年(东晋穆帝永和三年),桓温攻入成都,李势弃城投降,成汉灭亡。
成汉割据巴蜀时期,置司隶、益、梁、荆、宁、交、安、汉等八州,至东晋稍有变化。成汉时期的常璩著《华阳国志》。
349年,益州刺史周抚平定自称为帝的范贲。
351年,桓温、周抚平定肖敬文反叛。
373年,前秦苻坚攻取梁、益二州。
383年,因淝水之战前秦失败,成都城再度归于东晋统治。
405年,参军谯纵在绵竹袭击晋军,进入成都,自称成都王。
411年(义熙八年),东晋权臣刘裕令朱龄石为元帅伐蜀,谯纵弃城逃走,在途中被谯道福杀死,朱龄石攻破成都。
420-553年,益州属于南朝版图,先后历刘宋、南齐、南梁三个朝代。
420年,刘裕自立为帝,定国号为宋,史称刘宋。刘裕去世后,长子刘义继位,很快被徐羡之废杀,刘裕第三子刘义隆立为皇帝,史称宋文帝。
432年,赵广领导的起义军围困成都。
433年,起义军再次围困成都,贪腐的益州刺史刘道济病死城内,后来起义失败。
552年,南梁益州刺史萧纪(梁武帝第八个儿子武陵王)在成都称帝,改元天正。
553-557年,益州为西魏占领。
557年,宇文觉建立北周政权,取代西魏,益州转入北周版图。
581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益州成为隋朝疆土。隋朝在巴蜀地区共置四十州,辖一百七十县,又在益州、遂州(今四川遂宁)、泸州(今四川泸州)、利州(今四川广元)、信州(今重庆奉节)、会州(今四川茂县)等冲要之地设置总管府。杨坚任第四子杨秀为益州刺史、总管,封为蜀王。
582年(开皇二年),置西南道行台尚书省,以杨秀为尚书令,总揽四川地区的军政大权。取消郡一级行政机构,合并州县。对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治理,设嶲州(今四川西昌)戎州(今四川宜宾)。此后,因杨秀骄奢淫逸,杨坚免去杨秀刺史职务,贬为庶人,任用独孤楷为益州刺史。
607年(隋炀帝大业三年),隋朝改州为郡,罢置各总管府,以郡统县,地方行政制度改为郡、县两级。在巴蜀地区,亦将旧有州、县予以省并,设为二十四郡,辖一百七十四县。
五、唐宋时期:四川历史第三次鼎盛并达到高峰阶段
唐宋时期,全国大批文化名人入蜀,四川成为唐代全国文学最繁荣的地区之一。四川的经济文化这个时期长期走在全国前列,时人称为“扬一益二”。宋代四川经济高度繁荣,文学、史学、哲学名家辈出,经济上出现了全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四川抗蒙(元)延缓了蒙古大军西侵欧洲的步伐。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王朝。设置益州总管府,统一管理军队。四川地区行政区划只设州、县两级。
627年(唐太宗贞观元年),分全国为十道,巴蜀地区分属剑南道、山南道和江南道。剑南道包括剑门关以南、嘉陵江中下游以西的地区,山南道包括嘉陵江以东、长江以北的地区,江南道包括山南道以南的地区。剑南道领二十四州,山南道领十六州,江南道在川境领黔、南两州。
662年,升益州都?府为大都督府。
719年(唐玄宗开宝七年),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令剑南支度、营田、松、当、姚、嶲州防御处置兵马经略使升为剑南节度使,集兵权、行政权于一身,是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
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调整全国为十五道。剑南道所辖区域未变,领州增为三十三个;山南道分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山南西道领嘉陵江以东的四川东部诸州,山南东道领长江一带的涪、忠、万、夔四州;江南道则归黔中道,在川境领黔、南、溱三州。
755年,发生“安史之乱”。
756年,唐玄宗逃到成都。
757年(肃宗至德二年),分剑南道为剑南东道和剑南西道。
758年,唐玄宗从成都返回长安。
764年(代宗广德二年),将剑南东道和剑南西道合并。
766年(大历元年),分剑南道为东、西两川,成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和剑南西川节度使两个节度使辖区。这样,剑南东川节度使领十二州,剑南西川节度使领二十五州,山南西道领十州,山南东道领四州,黔中道领三州。其中以剑南东川、剑南西川和山南西道最为紧要,号为“剑南三川”。
783年,剑南西山兵马使张朏作乱占领成都,很快被鹿头关戍将叱干斩杀。
785年,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在任21年。韦皋病亡后,刘闢作乱,自立为西川节度使留后,唐宪宗任其为节度使,后兵败被捉斩于长安。
880年,黄巢攻进长安。
881年,唐僖宗逃亡四川。
885年,唐僖宗离开四川返回长安,同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进军关中,唐僖宗再次出逃。
886年,原唐朝忠武军将领王建到四川,任壁州(今四川通江)刺史。五年后发兵攻取成都。
903年,唐朝封王建为蜀王。
906年,王建在成都立行台,正式割据三川。
唐朝在归附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羁縻州县,以少数民族首领为刺史或县令,分属设在边州的各都督府。自太宗时始,以都督府统领羁縻州县的制度便成为定制。在四川境内各个边州,置有松州都督府、茂州都督府、雅州都督府、黎州都督府、嶲州都督府、戎州都督府、泸州都督府、黔州都督府等,统督各个少数民族。
宋朝廷平蜀后,按路、州(府、军、监)、县(监)三级地方行政制度对巴蜀地区进行统治。
唐代巴蜀本土诗人有陈子昂、刘湾、苏涣等人。生于外地而长于巴蜀的文人中,李白和薛涛最为著名。唐代还有很多著名诗人曾客居四川,如王勃、卢照邻、岑参、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等。巴蜀的梁令瓒于721年创出黄道游仪,同时还和僧一行合作研制出水运浑天仪。段成式著《酉阳杂俎》。
五代十国时期,四川地区行先后建立了两个割据政权:前蜀和后蜀(925-934年归后唐统治)。
907年三月,朱温建立后梁。王建于同年九月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
918年,王建去世,其子王衍登基。
925年,后唐(位于四川以北的黄河中下游一带)进攻前蜀,前蜀将领王宗弼囚禁王衍投降(被杀于押解途中的长安秦川驿),前蜀灭亡。后唐前四川分为东西两个行政区域进行统治,派孟知祥为西川节度副大使,董璋为东川节度副大使。
932年,孟知祥攻打董璋,董璋被部将所杀,孟知祥占领东川之地。
933年,后唐加封孟知祥为蜀王。
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孟知祥登基半年即死,年仅16岁的儿子孟昶继位。
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建立宋朝。
964年,宋朝军队征蜀。
965年,北宋灭后唐政权,四川归入北宋版图,依路、州(府、军、监)、县(监)三级行政区划进行治理。
993年,王小波、李顺在青城县起义。
1001年(宋真宗咸平四年),分川、峡转运使为益州路(后改为成都府路)、梓州路(后改为潼川府路)、利州路、夔州路,合称“川峡四路”,基本未再改动。川峡四路,就是后来“四川”名称的由来。川峡四路还辖有陕西、甘肃、湖北和贵州的部分地区,按照《宋史·地理志》的记述,南宋川峡四路在今四川地区设州四十九个,县一百一十七个,羁縻州二百一十四个。
1127年,赵构逃往江南建立南宋。
1131-1134年,金军三次南下攻蜀,被张浚部将吴玠、吴磷兄弟所率宋军抵抗。
1175年,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
1207年,吴曦叛宋,在兴州称蜀王,兴州典仓官杨巨源与中军正将李好义联合杀吴曦。
宋朝在四川还设置有:都大提举茶马司,掌榷茶买马;宣抚司,掌宣布威灵、抚绥边境、统护将帅、督视军旅;四川制置司,掌节制四川御前军马、官员升改放散、类省试举人、铨量郡守、举辟边县守贰;四川总领所,掌措置移运,应办诸军钱粮。
文学方面,前蜀词人有韦庄。
南宋时期,四川书院极为发达,知名的有修文书院、果山书院、柳沟书院、少陵书院、静晖书院、竹林书院、鹤山书院、同人书院、巽岩书院、栅头书院、金渊书院、五峰书院、南阳书院、龙门书院、钩深书院(又名北岩书院)、濂溪书院、莲峰书院、沧江书院、云山书院、东馆书院等。文坛人才济济,苏舜钦和三苏最为著名。流寓或宦游四川的文学家有黄庭坚、陆游、范成大等。
理学方面,有宋初道教思想家陈抟。数学方面,有秦九韶著的《数书九章》,其中的“大衍求一术”(一次联立同余式解法)和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是他最杰出的贡献。欧美的整数论者十分推崇他的“大衍求一术”,称之为“中国的剩余定理”,这个定理比欧洲早500年。他的任意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比欧洲的相同发明早600年。
宋朝的成都每年上缴的商税数额略低于杭州,位列全国第二,是全国第二大商业城市。
四川交子至迟在宋太宗时期,即公元10世纪末便已在市场流通。1023年,宋朝廷设置益州交子务,次年二月正式发行交子。四川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六、元明时期:四川历史的第二个低谷阶段
宋元之际,四川处于衰落状态,文物菁华毁灭殆尽。明朝有所发展。明末战乱,四川是重灾区,经济文化一落千丈。
1227年,蒙古灭西夏,侵占四川的西和、阶、文等州。
1231年,蒙古抄掠汉中,攻陷阆州,略地至西水县(今四川南部西北),破四川城寨140处。
1234年,蒙古灭金。
1235年,窝阔台之子阔端率军攻蜀,攻陷沔阳。
1236年,宋将曹友闻在阳平关与50万蒙古军作战全军覆没,蒙古军占领阳平关。当年十月,蒙古军占领成都,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丁黼战死。蒙古军又攻破成都府路、利州路、潼川府路所属州县,全蜀54个州县都被攻陷,只有夔州一路及泸、果、合数州尚存。
1237-1240年,蒙古军队再次分兵攻袭四川边州。
1241年,蒙古军攻至成都,连破西川二十城,四川制置使陈隆之被俘遇害。
1242年,余玠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制定以合川钓鱼城为支柱的守蜀计划。此后10年,与蒙古军队作战36次,多次获胜。余玠后被朝廷奸臣所害,1253年解除兵权被迫自杀。
1251年,蒙哥即位大汗。
1253年,蒙古军攻夺沔州、利州;忽必烈远征云南,攻下大理,形成对蜀夹击态势。
1257年,蒙古大将纽磷攻破成都,又取彭州、汉州、绵州等。
1258年,蒙哥率蒙古军主力从汉中三路入蜀,占领川北大部,又攻占川南一些州县,进至川东,年底抵达合州,进攻钓鱼城。守将王坚抵御,屡败蒙古军。
1259年初,蒙古军向钓鱼城总攻,再遭重创。六月,蒙古军大将汪德臣攻城被宋军击伤而死。七月,蒙哥再次攻城,蒙哥被宋军击伤数日后死于军中,蒙古军撤围而去。忽必烈为争夺汗位班师北撤。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
1271年,建立元朝。
1275年,川境内的元军攻陷嘉定(今四川乐山)、叙州、泸州。东、西两川元军分五路合围,进攻重庆,合州守将张珏坚持抵抗。
1276年,元军陷临安,南宋灭亡。
1278年,元重兵再次进攻重庆,张珏坚持抵抗,其部将开城投降,张珏被俘自尽。
1279年,合州守将王立挈城降元,钓鱼城失陷。其后,元军占领四川全境。元朝分全国为十一个行省,四川行省是其中之一。
1282年,元朝统计四川人口,由于蒙古军队长期攻打掠杀,四川总户数仅存12万户,与18年前的统计数据相比,总户数减少了88%。在50-100年前,四川总户数有260万户,相比下降了95%。
1286年,设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治所成都。行省制之下,政区分别为路、府、州、县。四川行省设9路,另有属州36个、军1个、属县81个。
1328年,元?定帝出巡死于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四川行省平章政事囊加台于十一月据蜀自称“镇西王”,次年四月元朝廷对其招降。
1357年,红巾军首领徐寿辉部将明玉珍从川东攻入四川,进入重庆,徐寿辉任之为陇蜀四川行省参政。随后,明玉珍尽占四川之地。
1360年,徐寿辉部下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称汉帝。
1363年,明玉珍在重庆自立为帝,国号大夏。
1366年,明玉珍病死,其子明昇继位。
元朝在今四川境内还设置了四川行省南道宣慰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在沿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蛮夷宣慰司,下辖宣抚司;宣抚司下设长官司,下辖千户、百户,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土官。土官的官职包括宣慰使、安抚使、总管、长官、总把等。
元朝四川科举考试及第的有622人。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
1371年,明军进攻四川,明昇奉表投降,大夏灭亡,四川归于明朝版图之中。
1372年,四川有8400户。开始大规模向四川移民。
1381年,四川有214900户。
1376年(明太祖洪武九年),废除行中书省,改置承宣布政使司,只掌民事,又置都指挥使司统率卫所,置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刑狱。明代四川行政机构,有府(省以下的第二级行政机构)13个,直隶州(与府同级)6个,府辖州16个,县111个,宣抚司1个,安抚司1个,长官司16个。军事机构,都司以下,省卫7个,招讨司1个,宣慰司2个,安抚司5个,长官司22个。
1462年,四川爆发僧人悟昇领导的农民起义。
1463年,德阳人赵铎发动农民起义。
1508年起,四川多地爆发农民起义。
万历年间(1573-1619年),建成泸州老窖。
1621年,四川白莲教活动发展到高潮,武装暴动遍及全川。
1630年,张献忠领导在陕西米脂起义,转战陕西和四川等省。
1644年,张献忠的农民军攻陷成都,建立政权,国号大西。
明代杨慎是四川最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诗歌方面,有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等“吴中四杰”。“川戏”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戏曲牌上。明代末期,天主教开始传入四川。
七、清代:四川历史重新走向鼎盛并逐步向近代化转化的阶段
清初全国十多个省大批移民到四川。文化丰富多彩,文史哲名家颇多。四川保路运动,打响了辛刻革命第一枪,“引起中华革命先”。
清代四川行政制度,省之下有道,道之下有府(直隶州、直隶厅),府之下有县(散州、散厅)。据嘉庆《四川通志》记载,四川省有府十二个,直隶州八个,直隶厅六个,属州十一个,厅四个,县一百一十一个。
1646年,肃亲王豪格率清军入川,张献忠战死,其余部孙可望、李定国等会同其他起义军拥明永历皇帝,在川、滇一带继续抗清达十几年。张献忠战死前对四川人口大规模屠杀,清军进入四川后再次屠杀,成都一带成为虎豹出没的巨大灌木森林,临近各府县成为无人区,野兽出没,“殷富之区,鞠为茂草”。
1647年,清朝将领梁一训撤出成都,驱赶残留的几千名平民北上在绵州进行屠杀。康熙初期,开始从湖广等地移民入川,但规模不大,死亡率极高。
1673年,吴三桂反清。
1674年,吴三桂军队占领四川全境,并占据陕西汉中、安康。
1678年,吴三桂称帝,国号为周,五个月后暴死。
1679年,清军攻入川西北。
1680年,清军攻占成都,设置川陕总督,统一管理川陕两省。
1681年,清军占领全川。吴三桂之乱和清军作战又烧杀抢掠,导致人口大量消失,千里无人烟,很多地方人口灭绝。
1690年开始,清朝廷开始鼓励外来移民入川。从康熙到嘉庆年间,从湖广、陕西、广东、福建等地的大批移民进入四川。康熙中期开始是大规模移民的第一次高潮,重点的移民区域是川东和川中地区。清政府认为,陕西移民到四川的人品德良好,没有作奸犯科行为,但来自湖广地区的移民则存在大量狡猾的移民,部分湖广移民五年后(移民前五年耕作不交税)又逃回湖广。1712年,康熙下令对湖广移民要作较为严格的限制。到雍正时期,对南方移民还是持有限制态度,认为多是游民和无赖,会骚扰四川的良民。到乾隆时期,仍有数量庞大的外省移民持续涌入四川,只打击其中的反清会党成员。1760年,乾隆宣布四川对各省完全开放,移民可以随意进入,由此迎来了移民的新高潮。外省向四川移民主要分三条路线:东路主要从恩施、宜昌等地进入;南路从贵州进入;北面从汉中进入。广东、福建的客家人也有移民四川的,但相比时间较晚。
1725年,雍正撤销年羹尧的川陕总督职务(康熙晚期年羹尧任四川巡抚,平定西昌、越西等地土司叛乱),改为杭州将军,令其自杀,同时处死其善于吹捧的幕僚汪景祺。岳钟琪任川陕总督,对多处土司进行镇压。
1726年开始,清朝开始三次大规模的改土归流,第一次在雍正时期,第二次在乾隆时期,第三次在晚清时期(赵尔丰主持,筹划建立西康省)。
1746年,发生第一次大小金川叛乱,当地土司莎罗奔发生叛乱,乾隆派纳亲、傅恒镇压,到1749年结束。
1766年,莎罗奔的侄儿郎卡担任土司继续叛乱。
1771年,郎卡的儿子索诺木掌权,乾隆派阿桂镇压,先攻占小金川,1776年攻占大金川,索诺木投降。战后,废除大小金川的土司制度。
1877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在成都东南郊设立四川机器局。
1886年,架设从汉口到万县、重庆、泸州以及成都的电报线。
1890年,《重庆通商条约》规定四川的重庆作为通商口岸,英国派霍伯森到重庆任海关税务司。
1891年,四川商人卢干臣在重庆创办森昌?、森昌正火柴厂。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重庆开埠,日本也可以沿长江进行商业经营,并在王家沱设立租界。英、法、日、美、德则相继在重庆设立领事馆。
20世纪初期,四川陆续出现聚昌火柴厂、丰裕火柴厂、立德火柴厂、官办惠昌火柴厂等9家火柴厂,有6家在重庆。其中3家是外国资本兴办,6家是中国企业兴办。晚清四川火柴厂与上海、天津之间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1897年,宋育仁在重庆创办四川第一份近代报纸《渝报》。
1898年,宋育仁在成都创办《蜀学报》,为蜀学会机关报,是近代成都地区出版、发行的最早的一份报纸,由尊经书局出版,宋育仁任总理,杨道南任协理,吴之英任主笔,廖平任总纂。
1900年,傅崇矩创办《算学报》,是四川最早的理科报纸。
1901年,傅崇矩创办成都第一份民办白话文报纸《启蒙通俗报》。川督奎俊奉旨在四川推行新政,次年川督岑春煊继续推行新政。
1902年,四川中西学堂、尊经书院、锦江书院合并,建立省城高等学堂(高等教育)。
1903-1907年,锡良任川督,其后赵尔丰继任川督,均推行新政。
1903年,成都开始设立现代警察。杨庶堪与朱必谦创办《广益丛报》。
1904年,四川成立川汉铁路总公司。卞鼒创办《重庆日报》。
1905年,废除科举后,四川陆续兴办了大量现代学校,高等教育方面有四川法政学堂、通省农政学堂、四川工业学堂、甲种藏文学堂、四川存古学堂,英美基督教会在成都建立了华西协合大学。
1906年,锡良在成都开办了四川最早的电厂,专门给总督府发电。何鹿蒿在重庆创办鹿蒿玻璃厂,1907年正式生产,1911年其玻璃产品在巴拿马赛会上获得一等奖。
1907年,四川设立成都自治局,尝试实行地主自治。成都、重庆成立了大清银行分行,还出现民间集资创办的民营商业银行“信立钱业有限公司”。
1908年,成都商人集资在劝业场成立四川第一家公用电灯公司,即劝业场发灯部。到1911年,先后建成劝业场发灯部、成都启明电灯公司和重庆烛川公司。锡良在成都创办了最早的自来水厂。1908年,还兴办有官裕德肥皂厂、官商合办彭山同益制碱厂。
1909年,赵尔丰成立四川省咨议局,属于四川省的舆论机构。傅崇矩创办《通俗画报》,是四川最早的画报。傅崇矩在成都设置第一家公益性的阅览室即“阅报公所”,提供多达82种国内外报纸供市民免费阅读。
1910年,晚清新政内容之一的四川新军已训练了8194名配备现代化装备的士兵。
1911年,赵尔丰枪杀要求释放保路会成员的民众32人。随后,荣县、重庆宣布独立。立宪派蒲殿俊担任大汉四川军政府都督,处死赵尔丰。1897-1911年,四川的报刊共有20多种。
1912年3月11日,全川统一,成立中华民国四川都督府以及参议院,都督府在成都。
清代四川的教育有府州县学、社学、私塾和书院。著名的书院有成都锦江书院、尊经书院,重庆东川书院、嘉陵书院,绵州涪江书院,宜宾翠屏书院,夔州少陵书院,绵竹紫岩书院,射洪金华书院,江油青莲书院等。成都潜溪书院是明代开国大臣宋濂归葬的地方。书院负责人是山长,由地方官聘请进士、举人之类有声望的人担任,主要负责教学。山长下设正斋长和副斋长,主要负责行政工作。另外设有看司,负责书院的后勤伙食。张之洞为尊经书院制定了十八条学规。王闿运曾任尊经书院山长,培养出一大批四川近代的精英人物,如廖平(1889年进士)、杨锐、宋育仁(1886年进士,1898年任尊经书院山长)、吴玉章、张澜、刘咸荣等,清代四川唯一的状元骆成襄也是尊经书院培养出来的。
清代四川的哲学思想和经学家有费密、唐甄、刘沅、廖平。廖平(1852-1932)师从王闿运研习经学,中进士后不愿为官回四川教学研经,以“经学六变”闻名于世,其托古改制思想深刻影响康有为,张之洞称康有为是廖平的嫡传弟子,梁启超是再传弟子。近世古史辨派大师顾颉刚、钱玄同等也受到廖平经学的深刻影响。
清代四川在文学与艺术方面知名的有李调元(1763年进士)、张问陶(1791年进士)、彭端淑(1733年进士)、彭肇洙、彭遵泗等。清代四川著名的人物还有刘光第(1883年进士)、邹容。
清代初期大规模的移民入川引起了巴蜀文化多方面的流变,诸如语言、风俗时尚、建筑风格、行为方式、衣物饮食、歌舞戏剧、婚丧嫁娶、祭祀礼仪等,都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元末明初和清代前期的移民入川,对今天四川方言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清代前期大规模移民入川高潮中,湖广籍人多,称为“湖广填四川”。这样,以湖北话为基础,融合了原来的四川话以及其他入川移民尤其是陕西等地的原籍方言,逐步形成了今天四川的方言。四川方言以成都话为标准,即所谓四川官话。四川官话大约在明代即开始形成,到清代基本定型。民国时期四川官话为普通话。
八、民国时期:四川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
民国时期,在新文化运动、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红军长征和抗日战争以及中国革命中,四川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1912年7月,四川都督尹昌衡发动西征,平定英国唆使的川藏边境叛乱,在康定设置川边镇抚府,第二年建立川康特别行政区。尹昌衡之后,胡景伊任四川都督。
1913年8月,熊克武在重庆宣布独立,掀起四川的二次革命,后失败流亡上海。
1915年,陈宦率北洋军进入四川,并担任四川都督。12月,蔡锷、李烈钧等组成护国军,进入四川。袁世凯死后,北洋系陈宦离开四川,蔡锷任四川督军、省长,熊克武任重庆镇守使。同年,《四川公报》副刊《娱闲录》改为《四川群报》(1918年被封),李劼人任主笔。
护国战争期间,入川的滇军、黔军占据了川南的宜宾、自贡、重庆等地,北洋政府在1916年还任命滇军罗佩金任四川督军,黔军司令戴戡任四川省长。
1917年9月,孙中山成立护法军政府,号召各省北洋政府,任命黄复生为四川国民军总司令,进攻北洋政府任命的四川督军。12月,重庆的熊克武召集川军、滇军、黔军将领开会,支持孙中山的护法战争。
1918年1月,唐继尧任三省联军的总司令,熊克武任四川军的总司令,讨伐北洋政府任命的四川督军刘存厚。刘存厚失败后退到汉中,仍自称四川督军,但四川的军政、民政实际由熊克武控制,杨庶堪任省长,四川护法战争结束。
护法战争前后,四川形成了军阀防区制,进入军阀之战的时代。民国建立到1935年中央军入川以前,四川各地一共发生大小战斗400次以上,规模较大的战争有29次。1917年四川颁布过政府公文,允许各军队在驻防区域内收取税金,此后逐渐形成了杨森、邓锡侯、田颂尧、刘湘、刘文辉、刘成勋、赖心辉、刘存厚等几个军阀巨头。
1920年,唐继尧组织滇黔联军攻打熊克武(熊克武提出川军要统一,四川要由四川人来自主),熊克武战败退到汉中,与川人刘存厚联合,在龙泉驿击败入川的滇军。熊克武在重庆担任四川督军,刘湘任川军总司令、四川省长,随后二人也发生冲突。
1921年,社会主义青年团陆续在成都、重庆等地成立。
1922年,刘文辉在成都创办《四川日报》。
1923年,直系军阀吴佩孚试图控制四川,支持投靠他的川军将领杨森入川,联合黔军,攻击熊克武等,占领重庆和成都,熊克武退到川南。8月,王右木被中共中央直接吸收为中共党员。10月,中国共产党成都独立小组成立,王右木任书记。
1924年,杨森主政四川,下令把清朝的旧衙门拆除,在此修建一条南北向的街道,其后又修建了东西两条街,名叫春熙路东段、西段、南段和北段。“春熙”二字出自《老子》“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的句子,命名为春熙路,以描述这里人来人往、商业繁华的景象。1月,吴玉章和杨闇公等20多人不知道已秘密成立成都独立小组,在成都组建中国青年共产党。当年,王右木在贵州土城遇害,中共成都独立小组解散,中共在四川的活动中心转移到重庆。
1925年,北洋政府命令四川边道蜀地改为西康省特别行政区,任刘存勋为西康屯垦使兼民政事宜。刘存勋驻扎在雅安。北洋政府免去杨森主政四川的职务,让刘湘取代,引起双方矛盾发生战争,杨森失败逃往汉口。吴玉章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四川的中国青年共产党解散,一些成员加入中共。同年,修建从成都到都江堰的公路。此后刘湘修建成渝公路、渝简公路。
1926年2月,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正式成立,杨闇公任书记,杨闇公、吴玉章、冉钧任委员。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工人运动委员会、妇女运动委员会、学习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军事委员会书记为杨闇公,委员为杨闇公、刘伯承、朱德。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直属中共中央领导,并受委托领导四川全省党组织,是中共在四川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党组织。
1926年,杨森卷土重来,攻击刘湘,双方讲和,联合攻击黔军,占领重庆,将黔军赶回贵州。骚扰四川10年之久的滇军、黔军势力被全部赶出四川。1926年国民革命军发动北伐时,四川的武力派系有刘湘、刘文辉、杨森、刘存厚、邓锡侯、田颂尧、李家钰、罗泽洲。其中,刘湘的势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杨森则继续奉吴佩孚的旗号。杨森被刘湘击败。刘文辉与刘湘两叔侄之间存在矛盾,刘湘支持蒋介石,刘文辉反对蒋介石,1932-1933年爆发“二刘之战”,刘文辉赶到雅安,刘湘基本统一全川。
1927年6月,刘文辉袭击刘成勋的防地(西康),占领蒲江、名山、邛崃、双流、温江等地。蒋介石任刘文辉兼任川康边防军总指挥。刘文辉已是四川省主席,对西康不重视,只在西康设置西康政务委员会进行简单管理。同年,四川著名文学家李劼人在乐山创办嘉乐造纸厂,这是四川第一家机制纸厂。
1928年,刘湘在巴黎订购六架飞机,派学生到法国学习航空技术,并在重庆广阳坝修建了飞机场。
1930年,刘湘订购的飞机试飞,刘湘军队后来有二十多架飞机。
1931年,国民政府开通了上海到重庆的民用航空线路。抗战时期,开通了八条国际、国内航线,最著名的是驼峰航线。重庆、成都、宜宾、万县、泸州、乐山、西昌等地还修建有简陋的机场。
1932年冬,红四方面军从陕南进入川北,占领巴中、通江、南江等地,在通江成立川陕临时革命委员会。
1933年2月,成立中共川陕省委员会、川陕省工农民主政府(即省苏维埃),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6月,红四方面军粉碎田颂尧的围攻。8-10月,红四方面军发动三次战役,扩大了根据地范围,面积达到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建立了23个县和1个市的苏维埃政权。红四方面军扩大到5个军8万余人。10月,刘湘任“四川省剿匪总司令”,率各路军阀20余万人分六路进攻川陕苏区。
1934年9月底,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第四方面军多次粉碎四川军阀的围剿,总计毙敌6万余人,俘敌2万余人。11月,刘湘向蒋介石求援。12月,国民政府任刘湘为四川省主席,任刘文辉为西康建省委员会委员长,但其所属的19个西康县,人口只有30万,刘文辉要求将雅安、西昌划归西康省,刘湘拒绝。同年,刘湘在重庆创的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1935年1月22日,中共中央电令红四方面军,集中主力于最近时间实行向嘉陵江以西进攻。红四方面军为策应红一方面军北进入川的战略,发动一系列战役。3月28日,红四方面强渡嘉陵江,攻战阆中、南部、北川等地。在节节胜利之时,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张国焘突然率领根据地的党政机关和后勤部队从通江向西撤退,放弃川陕根据地。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所率前线作战红军主力缺乏支援被迫停止作战,与张国焘过江队伍会合,4月下旬向茂县、懋功方向进发,开始长征。5月,中央红军从川滇边境皎平渡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会理。5月24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占领安顺场,25日强渡大渡河,进入冕宁彝族聚居区。6月2-7日,红一方面军全部渡过大渡河,翻越夹金山,14日在达维镇与红四方面军会师。6月26日,中共中央在懋功(今四川小金)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否定张国焘向西退却的主张,决定建立川陕甘根据地。8月6日,中央召开毛儿盖会议,将红一、四方面军交叉编制成右路军和左路军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北上。9月9日,中共中央在巴西召开紧急会议,电告张国焘北上方针决不应改变。9月12日,中共中央在川甘边境的俄界(今甘肃迭部境内)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张国焘一意孤行,率四方面军和属于左路军的部分中央红军南下,占领川康一带。10月5日,张国焘在松岗卓木碉(今四川马尔康脚木足)另立“中央”,自任“主席”。同年春,南京国民政府派出参谋团、别动队入驻重庆,派上官云相等率中央军入川,废除防区制,改编川军,统一四川的货币和财政,建立中央银行分行。刘湘任省主席后,下令刘文辉交出防区(西昌和雅安),刘文辉开始推动西康建省,蒋介石为牵制刘湘也支持西康建省。同年,刘湘创办《四川省政府公报》(一直到1949年,共出版838期)。国民政府收编重庆的《新蜀报》(发行到1949年)。
1936年6月6日,张国焘被迫宣布取消“第二中央”。7月2日,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在甘孜会师。7月上旬,红四方面军分成左、中、右三个纵队北上,红二方面军加入左纵队。7月底8月初,红二、四方面军通过雪山草地,经包座、班右进入甘南。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地区会师。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川军编为第二路预备军,任刘湘为司令长官,邓锡侯为副司令长官,下辖两个纵队。9月,两个纵队出川。10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改任刘湘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指挥川军作战。11月16日,南京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11月26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国民政府主要办事机构人员到达重庆。12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在重庆办公。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前后,国民政府留在武汉的机构和蒋介石才迁至重庆。
1938年1月,率领川军出川抗战的四川省主席刘湘在汉口病死,第七战区撤销,川军各部配属各战区作战。蒋介石任王缵绪为四川省主席。刘文辉和刘湘部下、新任四川省主席王缵绪达成协议,将雅安和西昌划归西康,国民政府和四川省政府出建省资金,修建川康公路。6月,出川抗战的川军整编为6个集团军、2个军和1个独立旅,共约40万人(八年抗战中,四川总人口不到5000万人,川康一共提供过300万人的兵力,每15个四川人就有1个参军抗日,出川官兵参加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南昌会战、滇缅会战等大小会战28次,伤亡人数约为全国的20%,共计64万余人。抗战财源方面,四川负担全国1/3的财力。1941-1945年,四川提供的粮食占全国粮食总额的31%以上)。9月1日,四川的雅安、西昌正式并入西康省。11月28日,国民政府行政院致电刘文辉,正式批准西康建省,省主席为刘文辉,省会定在康定,全省下辖33个县和3个设治局,全省人口150万。同年,撤销中共中央长江局,在重庆成立了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苏、江西、福建、香港、澳门和海外地下党的工作。
1938-1944年,日机不断轰炸重庆。其中1940年轰炸80次,炸死炸伤上万人,1941年空袭81次,“六五”轰炸造成大隧道惨案死亡上万人。日机同时对成都和其他四川城市进行轰炸,导致大量军民死伤。
1939年1月,中共中央确定南方局委员名单,有周恩来、博古、叶剑英、廖承志、邓颖超、董必武等13人。同时中共中央在重庆成立了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3月,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在重庆复播。9月,蒋介石亲自兼任四川省主席。同年,对重庆督邮街(现在的解放碑区域)进行拓宽改造,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被称为黄金的十字街头。
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下令将重庆定为陪都。10月,四川省主席由成都行辕主任张群兼任。抗战爆发后,华东、华中的工厂、企业、技术人员、工人内迁到四川,到1940年底落户四川的工厂有254家。后来随着湘桂大溃退还有大量企业迁入四川。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飞抵重庆。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简称《双十协定》)。
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4月1日,蒋介石推翻政治协商会议形成的协议。4月30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在重庆设立“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6月22日,国民党军队22万人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内战全面爆发。年底,成都、重庆发生反驻华美军的学生运动。
1947年初,重庆31所学校举行反美联合会议。到1948年,重庆和成都发起学生、工人参加的反内战、反饥饿、争温饱运动,提出“要温饱、要生存、要活命”的口号。
1949年10月8日,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将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重庆。11月1日,人民解放军开始解放四川的战役。贺龙率华北第十八兵团及第一野战军一部由陕南、甘南入川,刘伯承、邓小平率第二野战军主力及第四野战军一部由湘西、鄂西、黔北入川,第二野战军一部由桂西经云南包抄。11月上旬,蒋介石从台湾飞抵重庆指挥顽抗。11月27日,国民政府行政院迁往成都。11月30日,蒋介石逃离重庆到成都,当天,重庆解放。12月7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决定将国民政府迁往台湾。12月9日,国民党西康省主席、第二十四军军长刘辉,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第九十五军军长邓锡侯,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潘文华联名通电起义。12月10日,蒋介石逃离成都前往台湾。12月30日,成都解放。
1950年2月1日,解放军进驻西康省重镇雅安。3月12日,解放军开始分路向盘踞在大陆的国民党最后一个据点西昌进攻,迅速歼灭了国民党胡宗南军队。3月27日,各路解放军会师西昌。
民国时期,1924年建立成都大学。到1927年,晚清兴办的五大专门学堂(四川通省法政堂、四川通省农政学堂、四川藏文学堂、四川通省工业学堂、四川存古学堂)改组为公立的四川大学。1931年,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和四川大学合并,成立国立四川大学。此外,还有重庆大学和教会兴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抗战时期,国内多所高校内迁四川,全省共有高校56所。民国时期四川涌现出两位著名的教育家晏阳初和陶行知。
民国时期四川的文学艺术界有著名的郭沫若、巴金、李劼人、沙汀、艾芜、阳翰笙、罗淑、周文、陈翔鹤、李宗吾、赵熙等。抗战时期全国文化艺术界著名人物齐聚重庆,如田汉、胡风、老舍、叶以群、张恨水、茅盾、艾青、臧克家、姚雪垠、罗家伦、林语堂等。
20世纪20年代,成都西门北面白马寺坛君庙时有青铜器出土,以兵器为多,形制花纹与中原青铜器有异,流布各地以至海外,被人误为“夏器”。抗战爆发后,学者云集四川,对这些异形青铜器产生兴趣。卫聚贤收集相关资料,写考释论文,题为《巴蜀文化》,发表于《说文月刊》3卷4期(1941年)和3卷7期“巴蜀文化专号”(1942年),由此开始对巴蜀文化的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