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中国历史
  • (64)

宋朝官员的品级

宋朝主要沿用唐朝官制,实际更为复杂,元丰年间实行新官制,元祐年间再次改。南宋建立后对官制又有所更改。北宋建隆三年(962年),确定合班之制(官员等级排序),此后各个时期又有适度调整。南宋绍兴年间再次调整合班之制。以下为南宋绍兴、乾道、庆元年间修订的官员品级。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王。从一品: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国公。正二品:...

  • 184
  • 0
  • 0
  • 0
2023.08.12 16:50

宋朝宰执殿阁等顶层机构及职位

古代武王打败商,史官记其功绩,其中说“爵位分五等,分封分三等”。后世称作爵位、官级、职务,分别授任,起源于此周初的官制,已难查考。周公作六典,从天官宰相以下,各管其部门而执行其事。至于爵位和分封,有爵位不一定分封,后来有授虚衔散官专门作为领俸依据。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官制沿革复杂。后周恢复《周礼》六典的官名,同时参照秦、汉官制。隋文帝废除《周礼》中记载的官制,仅用近代的官制。唐沿袭隋的官制,到...

  • 238
  • 0
  • 0
  • 0
2023.08.12 15:25

全国首发:《清史稿》目录

《清史稿》(全十二册),中华书局,2021年4月第1版,2022年5月第2次印刷,印数3001-4500册。国际书号:ISBN 978-7-101-14820-6。 规格:开本/880×1230毫米,1/32;印张313+3/8;插页24;字数8841千字。定价760元。第一册(1-29卷):◇第1卷:本纪一(太祖本纪)1◇第2卷:本纪二(太宗本纪一)13◇第3卷:本纪三(太宗本纪二)37◇第4卷:本纪四(世祖本纪一)55◇第5卷:本纪五(世祖本纪二)81◇第6卷:本纪六(圣祖本纪一)111◇第7...

  • 527
  • 1
  • 4
  • 0
2023.02.21 16:18

二十四史的阅读方法

正史是最权威的资料库,学习阅读正史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可以扩充认知视野,避免重蹈覆辙,培养战略思维,增强全局意识,汲取历史智慧,优化心理结构,提升综合素养。第一种读法:粗读。也可称泛读。了解每部正史的体例、框架结构和重点内容,看书先看序言(或说明)和目录,是最基础的一步。看目录可以判断正史的基本内容。正史的体例一般是纪、表、志、传四部分,实际上多数只是纪、志、传三部分,极少数只有纪、传两部分。“纪”指...

  • 158
  • 0
  • 5
  • 0
2022.12.11 21:32

二十四史的注释考订

●《史记》的注本,最早的是晋朝徐广的《史记音义》,把那时不同的字句记录下来。《史记》注本最有名的是“三家注”,即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北宋以后,开始有人将其拆散统一附于《史记》正文之下。现有最早的三家注合刻本是南宋庆元年间的黄善夫本。裴骃,字龙驹,裴松之之子,河东闻喜人,官至南中郎参军。《史记集解》共八十卷,以徐广《史记音义》为本,兼采经、传、诸史及孔...

  • 224
  • 0
  • 3
  • 0
2022.12.11 21:22

二十四史的刻本版本

●《史记》有刘宋裴骃、唐司马贞和张守节的注本,北宋以后,有人将其拆散统一附于《史记》正文之下。现有最早的三家注合刻本是南宋庆元年间的黄善夫本,此本后收入商务印书馆张元济主持校勘、辑印的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现在较为流行的版本,还有明嘉靖、万历年间南北监所刻的《廿一史》、明末毛晋汲古阁所刻的《十七史》本,清乾隆年间武英殿官刻的《二十四史》、清同治年间金陵书局本及1959年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传世的版...

  • 453
  • 0
  • 5
  • 0
2022.12.11 21:16

二十四史的重复问题

二十四史中有数部史书主体内容相同,修纂时间在前的史书,其资料更原始,可靠性较强;时间在后的史书,相对精炼、准确、完善,但存在原始资料被删简缺失的问题。对普通的学习者来说,可以先选择其中一部正史学习,这种办法可以将二十四史数量减少为二十史(《南史》《北史》与“八书”、《新唐书》与《旧唐书》、《新五代史》与《旧五唐代史》,其中重复的内容可以省略不读)。对学术研究专业人员,则需要对比学习阅读。●《史记》与《...

  • 312
  • 0
  • 1
  • 0
2022.12.11 21:09

二十四史的专志内容

二十四史全部是纪传体,自司马迁《史记》创设纪、志、表、传的体例后,成为修纂正史的模板。“志”是反映历代典章制度、经济文化、天文地理、风俗舆服等内容极其重要的表现形式。“志”是正史中特别重要的内容,是中国古代的专门史,可视为史学之精华。在二十四史中,《三国志》《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无“志”。各部正史的专志情况如下:《史记》有八书: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

  • 86
  • 0
  • 0
  • 0
2022.12.11 21:00

二十四史的体例结构

体例是指著作的编写格式、文章的组织形式。出自《宋书·傅隆传》:“汉兴,始征召故老,搜集残文,其体例纰缪,首尾脱落,难可详论”。史书的体例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根据编排的年代跨度长短的情况,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也有以国家为单位来分别记叙历史的,称国别体。●二十四史作为纪传体史书,其体例创成于司马迁的《史记》,为历代编纂者所遵循。内容一般分纪、志、表、传四部分,但又各有不同。《三国志》《梁书》《...

  • 420
  • 0
  • 0
  • 0
2022.12.11 18:53

二十四史的资料来源

二十四史的修纂,其史料主要来源于当时最权威、最齐全的宫廷藏书阁、档案馆,多数是第一手的资料,有的修史人员还是所修史书时代的亲历者。很多修史人员有优良的家风传承和深厚的家学渊源,属于文化(史学)世家。二十四史名为正史,并非浪得虚名,最大限度地汇集了当时的重要史料,是所在时代的典籍精华。不能用后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苛求过去的人和事,也不能片面地认识过去的人和事。多数正史都成于众家之手甚至是当时的顶级名家之...

  • 135
  • 0
  • 1
  • 0
2022.12.11 18:07